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在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将通过连接多对纠缠原子的方法,制备几十到上百个原子比特的纠缠态,用以开展单向量子计算和复杂强关联多体系统量子模拟研究。并使用该体系调控特殊的环交换相互作用产生四体纠缠态,模拟了拓扑量子计算中的任意子激发模型[Nature Physics 13, 1195 (2017)]。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开发新的晶格量子气体制冷技术,是该学界为了研究新物态和满足量子信息处理需求的重要目标。但是,以往的工作中,受限于纠缠对的品质和量子逻辑门的操控精度,目前人们所能制备的最大纠缠态距离实用化的量子计算和模拟所需的纠缠比特数和保真度还有很大差距。《科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与高度评价:他们在原子比特中实现了我所知的最低的熵,并且是在如此大的(1万个原子)系统中。实现大规模纠缠态的通常途径是,先同步制备大量纠缠粒子对,然后通过量子逻辑门操作将其连接形成多粒子纠缠。
因而,大规模纠缠态的制备、测量和相干操控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因此,高品质纠缠粒子对的同步制备是实现大规模纠缠态的首要条件一直以来,他们都有个心愿:深渊采样要做到像超市购物一样方便和安全。
带着大家的忐忑,天涯着陆器再度下潜。在陆地上的实验室,提取生物的核酸信息易如反掌,但到了几千米的水下,凤凰需要完成一系列精密而复杂的活动才能达到同样目的。在李俊看来,研发着陆器虽然劳累辛苦,但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就感。时至今日,为了能搭载更多科研设备、做更前沿的工作,凤凰的性能还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团队每走一步,都在这一领域踩下新的脚印。
作者:任芳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19 09:34:2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平均年龄33岁。对普通人而言,鹿回头是景点,但对中科院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团队来说,这是他们走向战场的地方。

因为体量轻、成本低,着陆器对经费有限的科学家而言,是个性价比很不错的选择。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几番激烈讨论后,陈俊等人开始认真考虑冲击万米的可能性。深海装备一定会用上密封装置,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插件,张艾群也会引导成员留意因不同材质、外部环境等产生的问题。
能不能下到万米?面对这个问题,团队成员沉默了。陈俊至今还记得,在漆黑海面上看见着陆器灯光忽闪的一刹那:就像看到黑夜中最亮的星,特别兴奋。这是天涯首次正式出海,当时只计划做7000米的任务,现任深海所高级工程师的李俊负责着陆器总体设计,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中科院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战略性B类先导专项的一部分,着陆器的首航目标相对稳妥。在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深海所)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陈俊看来,突破万米意味着从0到1的原始突破,但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在技术上不断超越。
问心无愧,宁走弯路 2013年初到深海所时,陈俊还是未毕业的博士生,他的导师张艾群刚开始组建深渊着陆器团队。大家一起合作,做些别人没做过、有挑战的事。

这帮人破了万米深渊科考门槛 ——记中国科学院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在着陆器前留念。回收当晚,着陆器接连两次都没能按预估时间上浮,所有人都紧张极了。
受温度、压力等条件限制,着陆器从数千米海底带回的样本可能会失真其实改装时,团队成员反复计算,由于给着陆器留了安全余量,上浮时间比预估得更长。受温度、压力等条件限制,着陆器从数千米海底带回的样本可能会失真。最终,凌晨1点,天涯终于在漆黑的海面上露头,回收过程有惊无险。一旦声学信号不稳,着陆器很可能回不来。问心无愧,宁走弯路 2013年初到深海所时,陈俊还是未毕业的博士生,他的导师张艾群刚开始组建深渊着陆器团队。
不止万米,要在深海逛超市 天涯潜入万米后不过半年,陈俊等人又带着改装升级的着陆器重返马里亚纳海沟。这里有椰子树、凤凰花,阳光在海面上一照,能看到三四种不同的蓝。
一直以来,他们都有个心愿:深渊采样要做到像超市购物一样方便和安全。深海装备一定会用上密封装置,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插件,张艾群也会引导成员留意因不同材质、外部环境等产生的问题。
5年来,这些着陆器累计完成184次下潜作业,其中26次超过万米,更带回许多深海样本和宝贵数据,为中国的深渊科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8年,凤凰号着陆器首次搭载原位微生物核酸裂解装置凤冠在深海开展原位提取试验,同时捕获了盲鳗、大王具足虫等深海生物。
几经波折,驶向万米深渊 2016年6月,马里亚纳海沟,着陆器天涯首次潜入万米深海,带回超过100升水样。为了灵活调动部件,让着陆器更好地执行科研任务,李俊额外学习了不少生物知识。时至今日,为了能搭载更多科研设备、做更前沿的工作,凤凰的性能还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团队每走一步,都在这一领域踩下新的脚印。大家一起合作,做些别人没做过、有挑战的事。
带着大家的忐忑,天涯着陆器再度下潜。作者:任芳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19 09:34:2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平均年龄33岁。
在这里,十余位团队成员研发出数台形态、功能各异的着陆器。那么,能不能直接在深海采样、做实验?带着这个问题,同在深海所工作的研究员王勇和贺丽生找到了李俊,希望能研发在深海原位提取生物信息的着陆器。
会不会是没抛载成功?重力和浮力有偏差?夜里12点,陈俊仍守在甲板上,他一边和其他人讨论,一边飞快地想是哪出了问题。能不能下到万米?面对这个问题,团队成员沉默了。
陈俊至今还记得,在漆黑海面上看见着陆器灯光忽闪的一刹那:就像看到黑夜中最亮的星,特别兴奋。尽管早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万米技术路线,着陆器的浮力材料和声学装备的指标也是万米级别,但现场改造仍然很冒险。张艾群是中国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元老级人物,面对一群不同背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将自己的科研财富倾囊相授。深海对我来说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慢慢成为我的事业。
这一次,无论是人还是着陆器,准备得都更充分。在船上,着陆器既定任务完成后,专项首席专家突然发问:能不能突破一下,看看着陆器的最大工作深度?拆除部分装备后,天涯3次下潜并顺利回收,最大深度近8000米。
潜入深海就意味着潜入未知,着陆器下潜深度每增加一点,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深海所)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陈俊看来,突破万米意味着从0到1的原始突破,但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在技术上不断超越。
这是天涯首次正式出海,当时只计划做7000米的任务,现任深海所高级工程师的李俊负责着陆器总体设计,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中科院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战略性B类先导专项的一部分,着陆器的首航目标相对稳妥。彼时着陆器是按7000米标准设计的,若下潜深度过大,控制系统无法工作,着陆器就只能靠声学信号接收指令。